01-08
1117 阅读
因为心理咨询师并不能做临床诊断,也不能开药,更像一种教练服务或顾问服务。
那么,心理咨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心理保养」?
而每个人都需要定期的保养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能量、乐观、安全感、效能感?
心理咨询则是其中一种保养自己的心理状态的手段?
悬赏截止日期2021年01月22日 21时28分,点击查看如何可以瓜分赏金
01-08
1117 阅读
因为心理咨询师并不能做临床诊断,也不能开药,更像一种教练服务或顾问服务。
那么,心理咨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心理保养」?
而每个人都需要定期的保养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能量、乐观、安全感、效能感?
心理咨询则是其中一种保养自己的心理状态的手段?
悬赏截止日期2021年01月22日 21时28分,点击查看如何可以瓜分赏金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summer糖糖,很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们如何理解“心理保养”这个角度,从底层逻辑上来看,其实涉及我们每个人对心理咨询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心理保养”的理解,其实是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心理咨询】
学习心理学的小伙伴都知道,心理学有着众多的流派,我们无法评论说哪种流派好,哪种流派不好,更无法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评价心理学。
要知道,所谓的“科学研究”,那可比心理学的雏形出现晚了太久,在人类发展历史之中,心理学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的进化就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类,此前,在一篇回答中,讨论过心理咨询的第一要义,我的个人理解是“心理学是保持一个人心理平衡的现代学科”。
而让人保持心理平衡的方式,在原始社会有巫术,后来又出现宗教等等,这其实都是有着我们现在认为的“心理学”的影子。
从心理咨询的结果来看,众多心理流派都能对来访者产生效果,至于效果的有效性、持续性、影响性等,各流派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别。
在这其中,从生理角度来研究心理学的方式,我们就叫做生理心理学。其实这种方式的底层逻辑就是在尝试用科学、可量化、可观察的方式来研究心理。
因此,我们再来理解“心理保养”一词,这个概念其实是相对于“身体保养”而出现的。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确实不能开药,诊断,这是和心理医生最大的区别。
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也确实不必要开药,诊断,要知道,心理咨询师不能开药,诊断的核心原因是绝大部分心理咨询都是从心理动力学层面来帮助来访者。
开药、诊断,这种方式其实是从医学角度来探究心理学,是尝试将心理现象与某些身体机能进行对应,并通过某种诊断名称,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方式来进行命名,进而给出相应处方依据。
就像我前面所说,这种方式会取得症状上的缓解,但是,站在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服药只能在身体机能上暂时性抑制症状的发生,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心理保养”这种理解更强调权威】
开药、诊断、“心理保养”,这些理解,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在强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中,包含着医生的权威,患者于是就成为了疾患治疗的配合者。
而心理咨询大家都很清楚,许多流派都越来强调与重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逻辑,将心理咨询的内涵更加深入的刻化出来。
这两者之间,看起来是咨询关系的转变,实际上是作为一个人的基层价值观的转变。
请问你是否相信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意愿?
请问你是否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发展与自我调节的强大内心力量?
请问在你的眼中,来访者是一位需要你帮助的人,还是需要你引导的人?
我想,这三个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涵盖关于心理咨询的底层价值逻辑的追问。
当我们思考清楚以上三个问题,你就能明白,你对于“心理保养”或者“心理咨询”的看法,真正的根源是来源于什么?
【“心理保养”所折射的价值观对于一个人发展的影响】
从上面可以看出,“心理保养”的理解已经绝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释义,这其中可能包含着你作为一个人的底层价值逻辑。
如果你比较认同“心理保养”的价值观,那么,作为咨询师,你可能是比较权威式的,会更加倾向于给出来访者建议。
如果你更加注重“心理保养”之外的人际关系,作为咨询师,你可能是倾向于引导型的,在咨询中更加注重启发来访者探寻自己,找到自己的力量,尽管有时候收效甚微,但是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引导”角色。
当然,这种价值理念的区别还可能发生在心理咨询以外的更多生活场景。
比如,你是一位母亲,在你的底层价值观中,你是否相信孩子的个人生存能力与独立发展能力,这决定着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如果你能真正尊重和相信人的个体生存与发展力量,你对孩子的教育可能是更加包容、接纳与开放的,你会不断引导孩子去经历与尝试,但不会直接的帮助与建议。
当然,如果你在底层价值观中不相信一个人所具备的个体生存与发展力量,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就会施加无微不至的关怀,小心谨慎的照顾孩子的方方面面,为孩子的未来进行各种规划。
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两者在现实情境中,都各有优劣,因为教育方式是建立在父母的底层价值逻辑上。而所有的底层价值逻辑,我们都无法证明哪种是对,哪种是错。
【从我个人价值观来看,心理咨询是引导另外一个人进行自我成长】
从前面所说,我们如何看待心理咨询,其实是建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底层价值观,而底层价值观没有好坏之分,每种价值观在其独特的生存情景中,都各有优势。
这就像生物进化,一只长有翅膀的蚂蚁在陆地上,可以避免地面天敌的捕食,但是在海岛上,这种蚂蚁却无法承受海风的吹袭,而纷纷坠入海中。你能说有翅膀的蚂蚁就一定是更好吗?
因此,从我个人的价值观来看待心理咨询,我认为心理咨询更像是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成长的旅程。那些在自我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都只是一个个的坎。作为咨询师,我更倾向于引导他们找到迈过这道坎的方法,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看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内在自我力量。
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大大小小的坎,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自我内在力量。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亲亲,很开心可以跟你讨论这个问题。
你提到心理咨询师不能做临床诊断,不能开药,所以好像只能作为一种保养自己心理状态的手段。
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这只是心理咨询的一部分功能,心理咨询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这取决于来访者对于它的期望。
而您提到的“心理保养”其实更像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发展性咨询。来访者是希望可以通过咨询来获得一些心理的滋养,或者是指导性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咨询师的抱持,他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自己,也可以获得支持和效能感。
与之相对应的是治疗性的咨询,是帮助来访者进行矫治的,也可能是通过行为治疗或者认知治疗的一些治疗方案,帮助来访者调整自己。
在不同的场景下面,我们会采用不同的咨询模式,而您提到的那种,更多是医疗机构以外的咨询模式,是发展性的。但是其实我们也不乏给来访者一些调整的部分。有时候来访者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来的,希望得到解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通过我们的反馈,觉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或者是觉察到了自己的应对模式,就可以产生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自己尝试去调整和成长。这个部分是来访者自己达成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咨询师更多的是给到支持和引导的作用。
另外,对于一些神经症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给他们相应的一些转介资源或者是就医建议,这也是我们可以帮助到他们的部分。由于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时间有限,我们也可以指导来访者在就医的时候应该跟医生沟通哪些信息,哪些是重要的,有助于医生诊断的,我们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而这些部分,要求咨询师要有一定的诊断评估知识,是可以评估来访者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且有一定的相关诊断常识的。
最后,有一些医生会建议来访者在服药的同时辅佐心理咨询。因为医生可以和来访者沟通的时间有限(上面也提到了),但是咨询师可以跟来访者工作一小时,可以深入了解来访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概念化帮助来访者解决自己的问题。
希望可以帮到你,世界和我爱着你~
不知道题主的“心理保养”一词是不是源自“皮肤保养”类的概念。
“保养”从汉语释义上来说,有如下含义:保护并养育;保护并培育;保护并调养;保护修理,使保持正常状态。
心理咨询是专业咨询人员协助求助者,通过互动,来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服务,一种治疗,也是一次自我认识和成长。
从对象上来说,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正常者中那些心理不太健康的人。或者说,“心理咨询”是咨询者向外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心理保养”则可以是自我保养,也可以是借助他人完成保养。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心理保养”涵盖的范围可能要比“心理咨询”来的大一些。正如题主所说的,可以把“心理咨询”当成是“心理保养”的手段之一。
“保养”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一种良好状态,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或者说希望能够把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进行心理咨询的咨询者一般都处于一种心理不太健康的状态。这就不是“保养”能解决的问题了,需要的是“修理”。
当心理咨询不再是心理不健康者的“特权”,而是发展到心理正常者的一种定期活动,那时的“心理咨询”和题主所说的“心理保养”大概更能同步。
其实,甭管是叫做“心理咨询”还是“心理保养”,只要它的本质是让自己或别人处于一种更向好的心理状态,那冠以什么名字,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楼主你好,看到【心理保养】我联想到了“维稳”,“保护”这些词,似乎不那么带有“动作性”,或者说比较“平”,不太有“伸展感”。同时我联想到了“滋养”这个词,这个比较符合我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也相对更有“动感”和“伸展感”。
作为一个来访者,我觉得心理咨询是一种【心理滋养】、【心理发展】、【心理探索】。
🍄【心理滋养】
保养给我的感觉是维稳,而滋养让我感觉到成长。
楼主提到了定期保养安全感,我倾向于形容那是滋养安全感,让安全感越来越饱满,并且让安全感由内而外,而不是从咨询师这个外界获得安全感。
或许一开始是从咨询师那里得到安全感,但是随着咨询的进行,可以慢慢找回来自内心的安全感,以后甚至不用再去找咨询师做保养,因为内心已经学会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心理发展】
楼主提到了“保养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能量、乐观、效能感”,似乎这里是对所谓“正面情绪,正面感受”的一个保养。
我在咨询中学到的,是对所谓“负面情绪,负面感受”的接纳。学会了不对抗,真心接受自己的所有感受和面向,这其中我感受到的是心理发展。
在接受了存在于自己身上,可“自己头脑定义为坏”的部分,我感受到了更多生命力和动力,我认为这是自身的一种发展。
🍄【心理探索】
“保养”这个词似乎不那么有“冒险”的意味,而“探索”能让人联想到“冒险”。
心理咨询中能看到自己认为的黑暗的一面,把脆弱的无力的自己找出来,这一场稍带恐惧的探索,是带着冒险性质的。
当然探索中也不全是害怕的情绪,自然也有兴奋感,新鲜感。心理咨询中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也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以上是我作为来访者的感受,希望这个分享有帮助~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让人思考的问题呢!
把我的理解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个人在心理保养方面更愿意推崇心探教练,而不一定是心理咨询。
为什么这么说呢?
心理咨询有着比较严格的流程、咨询师的资质以及其它方面的要求。
心理咨询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者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心理咨询师进行诉说,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
虽然和心理保养接近,但我并不愿意用此来定义。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定期保养心理状态,我更愿意用心探教练来完成这个任务。
最近我在读积极心理学是相关的书,比如《持续的幸福》、《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等,我发现这些书宣传的远远不够。
因为幸福也是可以习得的,就像习得性无助一样。
既然幸福可以通过训练或一些有效的方法获得,那我们何不大力推广呢?
提升全民的幸福感水平,也能促进整个社会和谐。
书中说,乐观也不像心灵鸡汤里说的那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弹性的乐观,在需要适度悲观的时候悲观。
既可以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又着眼于光明面。而且采取积极的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保养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效能感、乐观都可以习得。
哪怕是原来容易有悲观想法的人也可以发生很好的转变,只要你想。
而且有些方法我试了一下,确实很简单而有效。
比如:
悲观不是由事件引起的,而是由我们的想法引起的。
如果我们用a代表事件,b代表你的想法,c代表行为。
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想法b,我们就会控制了自己的行为c。
明确了解自己的解释风格,才会有效改变自己解释风格。
用反驳来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
要做到反驳,我们就要与自己保持距离。
找其他可能性。
当我们的想法符合事实时,要用暗示的方法,即非灾难法,来思考问题。
当我们陷入到一些想法里后,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想法对吗?”还要问:“这个想法有用吗?”
这样就可能有效避免那些无用且悲观的想法。
总而言之,我想,心理咨询更适用于有较多心理不适的人,而用心探教练来服务更多健康的人群。
当我们偶尔情绪低落,或是想提升心理能量,或是有一些困惑,不妨就来找心探教练聊聊。
既无心理压力,当给自己的心理做个保养,看看有没有压抑的情绪等等。
相信经过教练的陪伴,心理能量获得提升,更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即时倾诉,倾听你的故事
是否确认要举报ta呢?
给TA抱抱 12 个抱抱
收藏问题 10 个收藏
我来回答 35个回答